40元!不是土豪是生蠔!我的蠣羹湯、炸蠣黃、海蠣子包子怎么辦?
首頁
ꄲ
40元!不是土豪是生蠔!我的蠣羹湯、炸蠣黃、海蠣子包子怎么辦?
前幾天一則報道讓小編虎軀一震


小編連滾帶爬的跑去了海鮮市場,發現:
往年25元-28元的海蠣子肉
今年價格確實有所增長
但相比于月初已經有所回落
現在市場上是30元-32元。

央視《消費主張》早就有報道:牡蠣和生蠔是一個物種。在北方海域養殖的海蠣子,就是生長了1年的牡蠣;在南方海域養育了2~3年牡蠣品種,個頭相對較大,被稱作生蠔。
海蠣子、生蠔、牡蠣,三者是同一種物體,擁有同一個拉丁名。海蠣子、生蠔是俗名,牡蠣是學名。資料顯示,全世界牡蠣約100種,其中中國地區28種。海蠣子的養殖技術非常成熟,國內最出名的產區是湛江、乳山和大連這三個產地。

等地,有長牡蠣、大連灣牡蠣、近江牡蠣等種類。但是,大連灣牡蠣(也叫“草蠣子”)、近江牡蠣已經非常少見了。大家經常食用的、無論大小均為長牡蠣,也叫太平洋牡蠣。
海蠣子的風味取決于產地和生活環境:海水的溫度影響海蠣子肉的口感;鹽度決定海蠣子汁水的味道;各種礦物質也會給海蠣子增添不同的風味。但最關鍵的,還是微生物。
海蠣子靠鰓濾食海水中的微生物為生,不同的微生物會賦予海蠣子不同的味變。

因此,海蠣子的養殖戶就像放牧牛羊一般,想盡辦法把海蠣子送到不同的海域,吃不同的微生物,從而調出不同的味型來。
海蠣子是個“旅行家”,從太平洋西岸到印度洋東岸,任何有人類居住的海岸幾乎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海蠣子能夠主動調整自己以適應環境,它所生活的海域特性被牢牢記在了蠔肉之中。在法國它奶香濃烈、在美國它軟糯清新、在日本又甜如糖果、到了中國又變得爽滑多汁……所以說品嘗一個地區所出產的海蠣子,就相當于親吻了這個地區的大海。

現代人吃海鮮一般會順便問一句:公的好吃還是母的好吃?野生的還是養殖的?
首先,海蠣子不分“男女”,最初全是雄性,當溫度適宜時會變成雌性,遇到冷水時又變回雄性,交替著繁殖周期。自己雙性,把優點都集齊了。
其次,海蠣子是附著在一定的物體上生長的。野生的就是長在礁石上的,養殖的就是將蠣苗種在淺灘礁石或海里垂的吊繩或貝殼上,兩者都不用人工投餌,都是靠海水里的微小生物為食自然生長,只是生長環境和采收方式不一樣,所以無論是野生還是養殖,生長速度和營養價值都差不多,都是一樣一樣的“好歹”!

以前每到冬季退大潮的時候,大連的海邊就會有很多人拿著類似爐鉤子一樣的海蠣子鉤去海邊撬海蠣子,就著海風把撬下來的海蠣子肉直接吸溜到嘴里,再來上一口餅子,幾乎每一個趕過海的老大連人都試過這種“血受”的吃法。
清蒸的也很鮮溜,給大家分享一種蘸料,吃起來超美味:蔥花蒜末小米辣,淋上熱油激發香味,加兩勺香醋,半勺醬油,一點小辣油,味道絕了!
現在大家基本都是購買市場上現豁的海蠣子肉,吃法也多了不少花樣:
炸蠣黃。鮮美的海蠣子包裹著蛋液,炸的酥酥脆脆的,蘸著椒鹽,吃的津津有味。蠣羹湯,熱騰騰一大碗,冬天的胃都跟著暖起來了。海蠣子蘿卜絲包子,大連最美味的一道家常經典美食……
海寶君用現豁的海蠣子肉做了個海蠣子煎蛋,也很不錯呦~
你喜歡吃海蠣子嗎,都喜歡什么做法?